展會概況:亞洲生物發酵行業的 “年度風向標”
上海生物發酵展(BIO CHINA)憑借規模與專業性,長期引領全球生物發酵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方向。2026年3月 9日至 11 日,第 16 屆展會在濟南黃河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以 “綠色制造・賦能未來”“創新驅動產業鏈共振” 為核心主題,吸引全球 30 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超 800 家行業領軍企業、數萬名專業買家參會。展會全方位呈現生物發酵全產業鏈的前沿技術、創新產品與行業趨勢,為全球從業者搭建深度交流、探討產業未來路徑與合作機遇的核心平臺。
一、全球頂尖力量匯聚,構建全鏈條交流生態
本屆展會聚焦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匯聚國際巨頭、國內龍頭與科研機構,打造覆蓋 “技術 - 產品 - 應用” 的全維度交流高地。
1. 國際領軍企業首發顛覆性技術
德國賽多利斯、丹麥諾維信、德國 GEA 集團、瑞士萬通及日本知名參展商等國際巨頭集體亮相,帶來多項行業突破性技術:
賽多利斯推出 “AI 自適應發酵系統”,可實時監測菌體代謝數據,將發酵成功率提升至 98%;
GEA 集團全球首發智能發酵系統,通過 AI 算法優化生產參數,實現發酵能耗降低 25%;
諾維信展示基因編輯酶制劑,應用后可縮短食品發酵周期 30%,同時減少 50% 廢棄物排放。
2. 國內龍頭企業彰顯自主創新實力
安琪酵母、華熙生物、凱賽生物、中糧集團、遠大裝備、江南大學、天俱時等國內標桿企業集中展示核心成果,凸顯中國在生物發酵領域的技術硬實力:
華熙生物 “微生物細胞工廠” 技術平臺,將透明質酸發酵效率提升 300%;
凱賽生物推出生物基戊二胺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標志中國在生物基材料領域完成完整布局;
遠大裝備展示萬噸級全密閉發酵罐,有效解決傳統發酵工藝中的染菌風險與高能耗問題。
3. 產學研協同加速技術產業化
展會特設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專區”,吸引江南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等 30 余家科研機構入駐,推動實驗室技術向產業落地:
江南大學 “智能發酵云平臺” 接入全國多基地發酵設備,實現跨區域生產協同優化;
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聚焦低碳生物制造技術孵化,縮短技術轉化周期。
4. 八大專題展區覆蓋全產業鏈
展會設置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疫苗 / 抗體藥物)、生物飼料 / 食品飲料、生物能源 / 環保、工業酶制劑、分離純化裝備、智能控制系統等八大專題展區,展品涵蓋 “原料菌種 - 發酵工藝 - 下游提取 - 環保處理” 全流程技術裝備,為不同領域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二、前沿技術集中爆發,重塑產業發展格局
本屆展會以 AI、合成生物學、綠色制造為核心驅動力,呈現多項顛覆行業的技術創新,推動生物發酵產業向 “高效、低碳、多元” 轉型。
1. AI 與智能化:重構發酵生產全流程
AI 技術深度融入發酵控制、數據分析與生產管理,突破傳統經驗依賴,實現效率與穩定性雙重提升:
上海交通大學研發的 “ManuDrive” AI 模型,在抗生素發酵中可提前預測最優操作方案,創造億級經濟效益;
亞波光子在線拉曼分析儀結合 AI 算法,將蛋白產量提升 30%,同時實現生產過程原位分析;
智能生產線與碳足跡數字化系統落地應用,推動生產透明化與節能減排,已有噸鋼碳排放降低的實際案例驗證技術可行性。
2. 合成生物學:拓展產業應用邊界
展會首次設立 “合成生物學專區”,成為全場焦點,集中展示微生物細胞工廠、基因編輯底盤改造等前沿技術:
中科院團隊開發的 CRISPR-FERMENT 工具,無需導入外源基因即可改造工業菌株,使青霉素效價突破 10 萬 U/mL;
基于 CRISPR-Cas9 技術的 PHA(聚羥基脂肪酸酯)生產效率提升至 72%;
酵母合成膠原蛋白、微生物殺蟲劑等跨界應用亮相,進一步拓展生物發酵在醫美、大健康、生物農藥等領域的應用空間。
3. 綠色制造:響應 “雙碳” 目標,破解行業痛點
圍繞國家 “雙碳” 戰略,節能環保技術成為展會核心亮點,多項技術實現 “降本 + 減碳” 雙重價值:
MVR 蒸發系統結合熱泵技術,降低廢水處理能耗 40%;
磁懸浮鼓風機、永磁電機等高效流體機械,助力噸產品綜合能耗下降 15%;
模塊化智能發酵平臺應用于醬油釀造,周期縮短 75%,同時提升氨基酸轉化率;
光生物反應器突破能源瓶頸,使藻類生產效率提高 15 倍,能耗降低 40%;
生物基材料(PLA、PHA)規模化生產、餐廚垃圾 24 小時減量 90% 的生物轉化技術、工業余熱回收方案等,全面響應國家發改委 2030 年零碳示范工廠規劃。
4. 生物醫藥與高端裝備:突破關鍵領域瓶頸
疫苗、單抗、CAR-T 細胞等前沿生物醫藥領域裝備升級顯著:
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縮短生產周期 30%,同時降低污染風險;
分離純化專區(離心機、層析柱)精準對接制藥與環保需求,據統計,上屆展會該專區促成超 15 億元合作項目;
空間生物制造首次設立獨立展區,展示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發酵的可行性,為深空探索儲備關鍵技術。

三、深度研判行業趨勢,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展會同期舉辦 35 場高品質專題論壇與活動,邀請院士、行業領袖、專家學者及企業高管共同剖析產業熱點,前瞻未來路徑。
1. 核心議題直擊產業痛點
論壇覆蓋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創新、發酵過程優化控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生物飼料與食品發酵、節能環保技術、海洋生物工程、重點項目推介等核心領域,其中:
“合成生物學與未來食品高峰對話” 吸引線上線下超 10 萬人次參與,深入探討人工設計菌種如何突破產能極限;
“全球發酵設備采購對接會” 組織跨國企業采購總監與供應商一對一洽談,加速國際合作落地效率。
2. 四大趨勢定義產業未來
通過權威報告與案例分析,展會明確生物發酵產業正朝著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跨界融合四大方向加速發展:
智能化與數字化:AI、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持續降低中小企業改造成本,推動全行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提升;
綠色可持續轉型: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化工品、能源與資源循環利用、低碳工藝成為政策與市場雙驅動方向,預計到 2030 年,合成生物學將推動產業形成萬億美元級市場規模,其中 35% 增長來自生物替代領域;
合成生物學引領新制造:微生物細胞工廠技術重塑工業格局,應用場景從醫藥、食品延伸至材料、能源、環保等領域,成為解決糧食安全、醫藥創新、綠色能源等全球命題的關鍵突破口;
國際與新興市場拓展:“一帶一路” 沿線采購商數量同比增長 65%,東南亞、非洲市場聚焦生物基材料與功能性制品進口需求;醫美、細胞治療、生物農藥等新興領域需求爆發,透明質酸微膠囊包埋、酵母膠原蛋白等技術精準契合消費升級趨勢。
3. 產業數據與政策強力支撐
開幕式上發布的《2024 中國生物發酵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2024 年中國生物發酵產業總產值突破 6000 億元,同比增長 18.7%,氨基酸、有機酸、酶制劑等主要產品產量穩居全球第一。此外,國家 “十四五” 生物經濟規劃明確支持生物材料、綠廢處理設備等領域,補貼資金規模達 7.8 億元,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政策保障。

四、展會價值: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權威性最高的生物發酵行業盛會,濟南生物發酵展不僅是技術與產品的展示窗口,更是產業思想碰撞、資源整合與合作共贏的戰略樞紐,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三方面:
1. 商貿合作高效對接
展會現場達成技術交易意向金額超 50 億元,其中國際合作占比 35%;百強買家對接會通過 AI 匹配系統,連接食品、醫藥等 28 個領域的 TOP 級采購商,參展企業平均獲得 32 個高質量商業機會,現場簽約率達 27%。
2. 提升中國產業全球話語權
通過國際企業同臺競技與技術交流,中國企業既加速吸收全球前沿經驗,也向世界展示自主創新實力。安琪酵母、華熙生物等企業借助展會平臺拓展海外市場,部分企業海外份額年增長率顯著提升,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全球生物發酵領域的影響力。
3. 培育產業生態與未來人才
展會舉辦青年科學家創新成果路演、技術研討會等活動,挖掘潛力項目與青年人才,20 余個小試技術項目獲得展會專項孵化基金支持,持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總結:引領全球生物經濟變革的 “中國平臺”
2026濟南生物發酵展以國際化視野、全產業鏈覆蓋、前沿技術聚合及深度行業洞察,成為生物發酵領域不可替代的年度盛事。展會不僅匯聚全球頂尖企業共襄技術盛宴,更以 AI、合成生物學、綠色制造為核心驅動力,明確產業在智能化、可持續化、跨界融合背景下的發展路徑。無論是尋求技術解決方案的需求方、拓展市場的供應商,還是關注產業升級的投資者,都能在此找到創新資源與合作機遇,共同推動生物發酵產業從傳統制造向支撐人類可持續發展的 “微生物細胞工廠” 新紀元邁進。這場盛會既是中國生物發酵產業發展的縮影,更是引領全球生物經濟變革的重要風向標,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翻開嶄新篇章。
若需獲取展會專屬對接服務(如參展咨詢、買家匹配等),可聯系工作人員張軍,溝通熱線為13120816025,該聯系方式僅用于展會相關事務對接,確保信息精準觸達需求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