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技術集中亮相,產業鏈協同創新成亮點**在12萬平方米的展區內,海爾、格力、美的等頭部企業攜最新研發成果亮相。格力電器發布的第五代磁懸浮離心機組采用自主可控的永磁同步電機技術,實現能效比(COP)達7.5,較傳統設備節能40%以上;而美的推出的微型直流變頻壓縮機憑借25mm超薄設計,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提供了輕量化解決方案。值得關注的是,深圳本土企業英維克展示的“液冷+相變材料”復合散熱方案,成功將數據中心PUE值降至1.15以下,該技術已應用于粵港澳大灣區多個超算中心。材料領域突破顯著,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展出的石墨烯超導熱膜導熱系數突破5300W/(m·K),較銅提升10倍,可廣泛應用于5G基站芯片散熱。日本廠商電裝則帶來全球首款二氧化碳跨臨界循環熱泵,在-30℃低溫環境下仍保持92%制熱效率,為北方嚴寒地區采暖提供了環保替代方案。據組委會統計,展會首日即達成意向合作金額超8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項目占比達35%,反映出市場對電動化轉型的強烈需求。**高峰論壇把脈行業趨勢,雙碳目標驅動技術革命**同期舉辦的18場專業論壇成為思想碰撞高地。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在主論壇演講中指出:“熱管理行業正面臨從‘能耗大戶’向‘能效先鋒’的轉型,未來五年相變儲能、人工智能控溫、余熱回收三大技術將重構產業格局。”國際制冷學會秘書長Didier Coulomb通過視頻連線強調,全球制冷劑替代進程加速,R290等自然工質占比預計在2030年提升至60%。針對歐盟最新實施的《氟化氣體法規》,清華大學李俊明教授團隊發布了新型低GWP值混合制冷劑研究成果,其ODP為零且GWP值低于150,已通過格力、大金等企業的產線驗證。在新能源汽車專場,比亞迪熱管理研究院院長王傳祿透露,其新一代電池直冷技術使溫差控制在±2℃內,配合基于神經網絡的智能溫控算法,可延長電池循環壽命30%。這些技術突破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熱管理領域的話語權提升。**跨界融合催生新業態,標準化建設加速推進**展會上呈現的“熱管理+”跨界應用引發廣泛關注。華為數字能源推出的智慧樓宇熱管理系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空調、照明、電梯等設備的能耗聯動優化,已在北京大興機場等項目中實現節電25%。醫療冷鏈領域,澳柯瑪發布的-70℃深低溫保存箱采用復疊式制冷技術,配合區塊鏈溫控溯源系統,為新冠疫苗全球配送提供可靠保障。標準化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國冷凍空調設備標委會在會期發布了《數據中心液冷系統技術規范》等5項團體標準,其中3項填補國際空白。深圳市發改委宣布將設立20億元專項基金,支持熱管理企業在半導體散熱、航天熱控等“卡脖子”領域攻關。國際能源署(IEA)代表建議建立全球熱管理技術共享平臺,數據顯示若全面推廣現有高效技術,到2030年全球可減少8%的碳排放量。**青年科學家嶄露頭角,產教融合培育創新沃土**大會特設的“未來工程師”展區匯聚了32所高校的創新成果。華南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仿生微通道散熱器,模仿人體毛細血管結構,使電子器件熱點溫度降低18℃;香港科技大學則展示出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海洋數據中心冷卻方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格力共建的“熱管理工匠班”現場演示了光伏直驅變頻多聯機安裝調試,這種“雙元制”培養模式已向全國200所職業院校推廣。閉幕式上發布的《2025中國熱管理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全球熱管理市場規模預計在2026年突破2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比將達34%。隨著《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等政策深化實施,行業正從單一設備制造向“系統集成+智慧服務”轉型。本次大會不僅搭建了技術轉化的高速通道,更通過設立“碳中和創新獎”等舉措,推動全產業鏈向綠色低碳縱深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
2025年展會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書在線:“電子樣本專業推廣,“展會信息”搜索發布。 戰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閥行業協會 溫州金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浙ICP備150115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