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指定鏈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數據中心的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器集群的密度和計算能力持續提升。然而,這一發展趨勢也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散熱挑戰。據統計,數據中心約40%的能耗用于冷卻系統,傳統溫控技術已難以滿足高密度計算場景下的散熱需求。在此背景下,2025年12月3日在深圳召開的"服務器溫控技術創新研討會"匯聚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服務器散熱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研討會開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強作主旨報告,他系統梳理了服務器溫控技術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風冷技術,到后來的液冷方案,再到如今相變材料、微通道散熱等創新技術的涌現,溫控技術已經歷了三次重大革新。李院士特別指出,隨著芯片制程工藝進入3納米時代,單位面積熱流密度已突破200W/cm²,傳統散熱方式面臨物理極限。他預測未來五年,浸沒式液冷、熱電制冷和基于AI的動態溫控系統將成為主流發展方向。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張明遠團隊展示的"基于微納結構的高效相變散熱技術"引起廣泛關注。該技術通過在散熱表面構建微米級多孔結構,使冷卻液在沸騰過程中形成更均勻的氣泡分布,換熱效率提升達300%。實驗數據顯示,采用該技術的服務器可在1U空間內穩定散熱500W,完全滿足當前最先進AI訓練芯片的散熱需求。張教授透露,這項技術已與國內某知名服務器廠商達成合作,預計2026年實現量產。在液冷技術專題討論中,華為數據中心能源事業部首席架構師王立新分享了"全棧式液冷解決方案"。該方案創新性地將冷板式液冷與浸沒式液冷相結合,通過智能閥門系統實現兩種模式的動態切換。當服務器負載較低時采用冷板式液冷,負載超過70%時自動切換至浸沒式液冷,整體能效比純浸沒式方案提高15%。王立新強調,該方案特別適合存在明顯峰谷負載波動的云計算場景,已在華為烏蘭察布數據中心完成實測,年PUE值低至1.08。阿里云基礎設施資深專家林濤則從系統級優化角度,介紹了"基于數字孿生的智能溫控系統"。該系統通過在每個機架部署上百個溫度傳感器,結合計算流體力學(CFD)仿真和機器學習算法,構建了高精度的三維溫度場模型。測試表明,該系統可實時預測熱點形成,提前調整風扇轉速和冷通道氣流,將數據中心整體冷卻能耗降低22%。林濤特別提到,該系統的一個突破是實現了"預測性冷卻",能在CPU溫度上升前就做出響應,避免了傳統溫控系統的滯后性問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光明團隊帶來的"新型環保制冷劑應用研究"為研討會增添了綠色元素。他們研發的第四代氟化冷卻液不僅具有優異的導熱性能(導熱系數達0.25W/m·K),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僅為傳統制冷劑的1/1000,且不可燃、無毒,完全符合歐盟最新環保法規。陳研究員表示,這種制冷劑已通過2000小時連續老化測試,性能衰減不足5%,非常適合用于對環保要求苛刻的歐洲市場。下午的圓桌論壇聚焦"雙碳目標下的溫控技術路線選擇"。與會專家就風冷與液冷的技術經濟性展開了激烈討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李潔指出,雖然液冷技術的初期投資較高,但綜合考慮節能效益和設備壽命延長,其TCO(總體擁有成本)在3-5年內即可與風冷持平。她建議政府出臺更多政策,鼓勵液冷技術在新建數據中心的應用。浪潮信息服務器產品線總經理周哲則從產業化角度強調,需要建立統一的液冷接口標準,降低不同廠商設備間的兼容成本。研討會最后發布了《2025中國服務器溫控技術白皮書》,系統梳理了18項關鍵技術的成熟度曲線,并對未來技術發展做出三點預判:一是相變散熱材料將在2027年前實現商業化突破;二是AI驅動的動態溫控系統將成為智能數據中心標配;三是模塊化、預制化的溫控解決方案將大幅降低部署復雜度。白皮書特別呼吁加強產學研合作,在高效換熱器設計、新型制冷劑研發等基礎領域加大投入。此次研討會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服務器溫控領域的技術實力,更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搭建了重要平臺。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深入推進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的構建,高效、綠色、智能的溫控技術將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下一步,行業需要重點關注標準化建設、成本優化和人才培養,推動創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用,為全球數據中心綠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2025年展會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書在線:“電子樣本專業推廣,“展會信息”搜索發布。 戰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閥行業協會 溫州金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浙ICP備150115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