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指定鏈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其中溫控技術作為芯片性能與可靠性的關鍵保障,正成為產學研各界關注的焦點。2025年12月,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中國‘芯’溫控技術創新研討會”在深圳召開,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等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溫控技術的最新進展與未來方向。這場研討會不僅展示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積累,更揭示了下一代芯片散熱解決方案的發展路徑。**技術突破:從材料革新到結構設計**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團隊發布的“微納復合相變散熱材料”引發熱議。該材料通過納米銀線與有機相變物質的復合結構,實現了熱導率提升300%的同時,厚度控制在0.3毫米以內,可適配5nm以下制程芯片的散熱需求。中科院微電子所則展示了“三維異構集成芯片的微流體冷卻系統”,利用微米級流道網絡與智能溫控算法,將芯片局部熱點溫差控制在±1℃以內,這項技術已應用于某型人工智能加速芯片的試生產中。華為2012實驗室專家進一步提出“仿生脈動散熱”概念,模擬人體血液循環原理,通過周期性泵送冷卻液實現動態熱平衡,實驗室數據顯示可使芯片持續高頻運行時間延長40%。**產業應用:從消費電子到高端制造**在應用層面,中芯國際分享了14nm工藝量產中的溫控實踐。其獨創的“晶圓級溫度補償技術”通過實時監測數千個測溫點的數據,動態調整蝕刻參數,使得晶圓良品率提升2.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消費電子領域也涌現創新案例:OPPO最新折疊屏手機采用石墨烯-液態金屬復合散熱膜,在1.2mm厚度下實現5W/m·K的熱導率;比亞迪則開發出車規級IGBT模塊的“雙面噴射冷卻”方案,使電動汽車功率芯片工作溫度下降15℃。這些成果顯示,溫控技術正從傳統的被動散熱向主動智能調控跨越。**挑戰與對策:熱管理技術的“卡脖子”環節**盡管進展顯著,圓桌論壇環節仍暴露出關鍵技術瓶頸。美國對高性能均熱板所用銅合金材料的出口限制,導致國產散熱模組壽命僅達國際先進水平的60%。對此,北京理工大學團隊提出“超浸潤表面改性技術”,通過激光微納加工替代進口材料,初步測試顯示沸石涂層可將兩相流換熱效率提升18%。另一個焦點是標準體系缺失——目前我國尚無芯片級散熱器件的行業測試規范,與IEEE 1941-2024國際標準存在代差。工信部代表透露,正在制定的《集成電路散熱器件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國家標準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未來趨勢:智能化與綠色化的雙重革命**展望2030年,研討會形成了三大技術共識:一是AI驅動的預測性溫控將成為主流,阿里云展示的“芯片數字孿生系統”已能提前30毫秒預測熱失控風險;二是相變冷卻與熱電轉換的融合設計,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正在研發的“熱能回收芯片”可將30%廢熱轉化為電能;三是環保材料的全面應用,南京工業大學開發的纖維素納米晶散熱膜生物降解率達90%,性能接近傳統聚合物材料。這些方向均被納入最新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熱管理技術發展路線圖》。此次研討會特別設置了“熱設計工程師之夜”活動,來自20余家企業的技術人員自發組建了“國產溫控技術開源社區”,首批共享的17項專利涉及微流道加工、熱界面材料配方等關鍵技術。這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或許正是中國突破“熱壁壘”的核心動能。正如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所言:“芯片性能的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熱管理技術的革命。在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的今天,溫控創新將成為延續半導體進步的重要引擎。”
官方指定鏈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2025年展會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書在線:“電子樣本專業推廣,“展會信息”搜索發布。 戰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閥行業協會 溫州金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浙ICP備15011510號-1